翻石头价值投资
先上“股价、利润与现金流”对比图:
看过股价利润对比图后,显然这家上市20年,业绩却始终不见起色的老牌企业无法达到我们入选股票池的标准,但这家迷一般的企业实在很有趣,很有趣……
为什么她能够从80年代四十几个人起家的涪陵药厂,发展到如今14363人规模的所谓国内医药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大型企业集团,从最初靠为别人清洗药材原料,上街贩卖自制汽水和药粥挣扎生存的小企业,发展到如今市值80多亿的上市集团,却20年来始终在盈利线边缘挣扎,长年无红利可分?这里是否隐藏着一个关乎道德的谜题?太极集团究竟是A股上市企业中鲜有的奇葩,还是这样的企业比比皆是,只不过是我这只菜鸟少见多怪?我觉得这是值得菜鸟一探究竟的问题。于是,我又浪费了大把时间,从2001年开始翻了一遍太极集团的年报!(此处被骂得体无完肤!)
翻阅太极集团的年报,我这只井底之蛙再次大开眼界,感觉自己像一名不谙世事的少侠,第一次仗剑天涯,发现江湖中那么多的路数和自己想象的太不一样,发现别人早已习以为常的套路,在我看来却如此出乎意料。下面就和其他菜鸟们分享下我在太极年报中感到特别有趣的地方:
1. 太极数据属于缥缈派
从2000年到2016年的年报来看,太极集团修炼的不是太极套路,而是当下大热的缥缈派,水平堪比银雪!(没看《烈火如歌》的请飘过)文字介绍部分基本是常年不变的套路,十六份年报的阅读价值接近于一份。
尽管历年的业绩大起大落,飘忽不定,但年报中几乎(这里加入“几乎”这个词仅表示客气友好之意)看不到具有针对性的解释。财务数据方面则尽显缥缈派的绝学,足以令人头晕眼花,我这种经验不足的后辈想要整理出一份对比数据,更是被绕得头疼欲裂!仅“营业收入”、“净利润”(后补充)、“扣非后净利润”、“扣非后每股收益”四项数据,我便将十六份年报过了三遍才理出头绪。
第一遍:统计到第五年的时候,突然发现数据比前面长了很多,心想业绩不会一下增长那么多倍吧?!仔细一看才发现,前三年的数据“万元”和“元”并用,之后统一改为以“元”为单位,所以数据突然变长了许多。好吧,虽然这导致我重新修改了表格,又从头到尾核对了一遍,但个人表示非常理解,这是企业在进步的表现。
第二遍:差不多整理到一半了,发现每年的“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实在是相差太多,从未见识过的多!不容忽视的多!于是再次从头开始,逐年补充了“净利润”一项。
第三遍:十六份年报中,这四项数据的前后调整数据,扣非数据和当年提升或降低的百分比始终如迷一般,时提供,时不提供,于是再次统筹整理了一遍。
终于……在和缥缈派大战三百回合之后,我整理出了一份自己想要的数据对比表。(这种表,有钱人不用自己做,直接到炒股软件里买个会员,应该都有)
2. “营业收入”与“扣非净利润”判若两人
如果单从十六年来的营业收入看,太极集团仿佛是位踏实稳重,充满正能量的威武壮士,十六年的时间,把营收一步一个脚印的从10几亿逐步发展到70几亿。
然而,当我们把“营收”与“净利润”进行对比后却发现,这位壮士似乎有点外强中干,每年数十亿的营收,净利润却只有几千万,特别是考虑到这位壮士是从事医药行业的活计,这点净利润显得格外寒酸。
再然而,当我们把“营收”与“扣非净利润”进行对比后,反正我个人的惊恐程度只能用“撞鬼”来形容!这位外表壮硕的大汉,在“扣非净利润”这面照妖镜中,折射出的竟是一幅血肉被吸干的枯骨。
3. “营收增速”稳步缩减,“利润增速”大起大落
话不多说,直接晒数据:“营收增速”从2002年的33.74%,2003年的37.27%,2004年的20.82%,一路下滑。
2006-2016十年间的增速分别为:3.37%、8.07%、6.89%、9.56%、13.47%、6.68%、3.31%、0.01%、5.38%、2.97%和8.60%。
“净利润增速”实在不适合心脏不佳者观看,最高时利润增长比例为268.43%,最低时利润增长比例为-2302.54%。其实太极集团利润增速在2005年前还是基本正常的,保持着百分之十几的稳步增长,到2005年后便练就了邪门功夫,基本处于暴涨暴跌状态。在前一年暴跌基础上的利润暴涨不知道会吸引多少专爱看利润增速排行榜的菜鸟们……
“扣非后的净利润增速”同样触目惊心,最高增速达到1451.68%,最差时为-730.65%。
4. 形势一片大好下的亏损持续7年之久
7年来,扣非净利润持续亏损数亿元,且亏势只增不减,但在历年的“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章节中,形势一律大好,经营情况通常总结如下:“2016 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 77.88 亿元,比去年同期 71.71 亿元增长 8.6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8.53 亿元,比去年同期 2.32 亿元增长 268.43%。实现每股收益 2.00 元/股,比去年同期 0.54 元/股增长 268.66%。”而当年扣非净利润为“-442,798,304.51”的事实被直接忽略。
也许以前跟着石头哥多半只看好企业年报的关系吧,之前看到的年报多半都会在出现重大数据变动或亏损时提供比较详实的解释,或在讨论分析环节加以说明。这样赤裸裸的忽略,我只能说又开阔了一次眼界!
5. 无论对企业,还是对单品,目标一律“高”且“远”
先看太极为企业设定的大目标:
2015年年报战略目标:根据全集团"千亿太极"规划目标,公司将用 10 年时间打造"千亿太极",使太极集团成为全球产量最大的植物药制造企业和全球零售药房最多的医药商业企业,让"太极 (TAIJI)"品牌成为世界植物药第一品牌和世界医药行业知名品牌,到 2021 年位列中国医药产业前 5 强。
再看太极为藿香正气口服液设定的10年战略规划:
力争在国内市场实现“2 年翻一番,5 年翻两番,10 年翻三番” 的目标,即 2018 年国内销售达到 20 亿元,2021 年达到 50 亿元,2027 年销售达到 100 亿元,打造百亿级“黄金单品”。力争逐步在 50 个热带国家销售藿香正气口服液,让藿香正气口服液以优 质的疗效,过硬的安全性和高质量的质量标准进入国际市场,使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在全球市场 销售达到 200 亿元,成为全世界销量最大的中成药。
关于这两个“放大炮”式的战略目标网上多有论述,不再多说。
只想表达两个个人观点:
(1)关于“千亿太极”的目标,我一点都不担心他达不到。因为这一路看下来,印象中太极有两招可以确保目标达到。第一招:无限推迟法。2015年说未来十年实现千亿,2016年继续说未来十年实现千亿,2017年还可以继续……虽然想查出这个十年究竟始于何年并非难事,且官网上目前赫然书写着“太极(TAIJI)是中国首批驰名商标,2017年集团销售总额达334亿元,2027年将跨越千亿大关。”但估计乐于费这个事的人并不太多且官网数据既可以随时修改,也可以默默改版取消。
第二招:数据不确定法。这个千亿到底是指哪家企业的哪个数据?年报的战略目标中只说打造千亿太极,是市值还是营收?在年报里没找到,后来看官网才发现是“集团销售总额”。这个“集团”和现在三壳合一的“太极集团”是一个吗?2017年的年报还没出来,只看到太极集团2016年的营收还不到80亿,官网上给出的2017年集团销售总额就达到了300多亿,相信这其中的差距不是一年间的增长,而是年报中的营收和官网上的销售总额之间统计标准有较大出入吧。如果说这个千亿标准是体现在官网上的一个数据,而不是年报中经过层层审核的数据,那实现千亿目标的概率绝对够大,再提前五年实现也不足为奇。
(2)关于藿香正气口服液翻跟头增长的目标,原本个人是想不明白10年内高增长的需求源自哪里,难道空调装的越多,中暑的人越多吗?经过对这款药非常肤浅的了解和学习,本人瞬间get到其中真谛!原来,这款药可并非常识上用来治疗中暑那么简单,还可以治疗感冒(全宇宙最常见疾病!)、腹泻(全宇宙请病假第一大借口)等肠胃病,这市场可就大啦!
更厉害的是,藿香正气口服液在防病方面的作用更加广泛!老本行预防中暑自不必说,一年四季不同类型的感冒都能有效防治,而且吃麻辣烫,喝北冰洋引发的各种肠胃不适,化疗、戒毒导致的腹泻、呕吐,晕车晕船,水土不服统统都能预防,确实可以归入神药系列!更别提这款药还准备走入50个热带国家,造福生活在那里的黑人和白人兄弟们!
凭借本人自小全靠中药治病防病的常识和经验,藿香正气口服液在预防和治疗中暑这项主打功能上确实疗效显著,其他功能我个人是相信多少会有点作用和辅助功能,但程度上,就连我这个中药粉丝也得承认,不好说啊,不好说……因而,一方面因为宣传不足或功效不够,另一方面因为口感不佳,目前这款药距离治疗感冒和腹泻的主打药地位应该还有蛮远的距离。
在功效已确定的前提下,想与不同病种的主打药争夺地盘,或者分一杯羹,主要就看未来的宣传力度啦。或许只有当我们把这款药,这家企业彻底忘记,每天在日常生活中还能感受到太极集团和藿香正气的广告或讯息扑面而来,无处可躲时,我们才能确信这两个“高”且“远”的目标正在逼近现实。
6. 掌门人白礼西令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吃瓜群众的身份
先介绍下白总的光辉业绩:
从小跟着父亲采草药长大,15岁就考入成都中医学院修习药学,真正的科班出身!
20岁出任涪陵药厂厂长,慧眼发掘补肾防喘片和急支糖浆,从此带领企业走上发展之路。一路上,无论是在专业选品,制药方面,还是在融资、用人、营销方面,白礼西均展现出卓越的企业家眼光、才能和魄力。(此处怀着发自肺腑的敬意!)
1993年,藿香正气口服液正式面世,力压包括同仁堂、云南白药等新老企业的藿香正气片,实现后来者居上的完美逆袭。
2000年,由范冰冰代言的曲美减肥茶风靡一时,缔造出一段“营销神话”,十年销售50亿。2010年,曲美因含有西布曲明被叫停并全面下架。(当曲美被下架时,企业又说每年损失4000万收入,照这标准,十年销售额也才4个亿啊。所以上述50亿仍属缥缈派数据)
伴随着太极的发展,白礼西开始带领集团尝试多元化经营路线,搞旅游,卖矿泉水,开拓消费、养生市场。多元化道路异常艰难,行之不易。
下面谈谈对白总的个人评价:
作为公众人物,白总的黑白历史都不少,有的说白总大权独揽,形成个人利益集团。侵吞并贱卖国家资产,损害职工利益,个人生活糜烂,乱搞男女关系等等。大帽子都不小啊!也有的说白总为企业殚精竭虑,日日工作到深夜三点。知人善用,管理风格独到,积极为广大员工谋求福利,热心公益事业。
但凡是有过创业经历的人,哪怕是平日喜欢看商业小说的人,应该都深知创业的艰辛。能够带领一家企业实现如此发展成就的人,在能力和辛劳上就不必质疑啦。
至于个人的道德品质,甚至男女关系等私生活方面,个人持两个观点:
(1)作为距离事实核心八丈远,仅靠道听途说的吃瓜群众,真相我们永远搞不懂,拎不清。
(2)作为普通投资者中的一员,我们把精力放在企业业绩上就好。只有企业业绩才与我们的个人财富息息相关,其他事情自有药监局、纪检委和老天爷负责处理。
然而,白礼西对比如此鲜明的公众评价还是不禁引发了我对一个问题的思考。那就是作为一名信息量和判断力如此有限的普通投资者,究竟该如何看待和利用观点迥异的公开信息呢?
以前曾经也隐隐对自己吃瓜群众的身份有所感触,但还不够清晰和深刻。最近从同济堂的张美华到太极集团的白礼西,真的是完完全全,百分之百地认识到自己在林林总总,立场不一的信息和观点面前是多么的绵力薄材。
事实上,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企业的公众评价,甚至是专业评价,我们作为身处外围的吃瓜群众,完全意识不到每一个观点背后可能隐藏的不同利益。因此,只有我们从心底先承认自己吃瓜群众的地位,才能正视这种地位和能力。然后我们才能潜心思考,在自己有限的能力范围内,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哪里?哪些才是吃瓜群众能够看得懂,靠得住的信息和观点?实话说,这个问题还没有想的很透彻,目前能想到的两点分别为:
(1)年报及其发布的财务数据。这是普通的价值投资者最可依赖的信息来源。如果你怀疑自己国家的整个市场规则就在造假,那就干脆放弃玩这个游戏。价值投资者参与这个游戏的两大前提应该就是对国运的信心和对证券市场整体规范性的信心。如果你怀疑个别企业的信息有可能造假,提高信息可信度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延长观察期。一家企业有可能在一两年内进行造假或离谱的忽悠,但这种造假和忽悠能够延续三五年,十年八年不被发现并不被处罚,可能性极低。所以历史业绩长期优异的企业常年保持高PE,个人不仅认为这里面包含着信息真实性与可靠性的溢价,而且愿意为此买单。
(2)并非针对特定企业的商业评论与新闻。在第三方分析和评论其他问题时涉及到某企业或某产品的信息往往更具真实性和参考意义。同时商业评论和新闻更有助于我们形成对行业和宏观态势的判断,之后再服务于个人对特定企业的前景分析与判断,形成独立的个人观点。如此利用公开信息更加靠谱。
以上就是每天顶着被骂浪费时间的巨大压力,花了超长时间钻研太极集团的一些心得和体会。从企业的经营和年报水平来说,确实花那么多时间对投资没啥帮助(因此本文也并未就企业业务做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但这家企业看起来波澜壮阔的财务数据引发了我细读数据的兴致和乐趣,通过对数据的反复翻阅和品读,第一次发现了数据阅读的魅力所在。
准备在太极集团浪费完时间后,开始重新阅读《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相信这一遍的理解和之前一定大不相同。所以关于学习阅读财报的一条切身经验就是:先找一本不错的财报阅读教科书,阅读1-2遍。然后找1-2份能够激发个人兴趣的财报,把它翻烂。之后再回过头来重读教科书。不敢说阅读财报的功夫就此练到家吧,但上一两个台阶是肯定的!
知识积累
(1)医药工业产值记录表
太极每年都会在年报中公布这个表,感觉还有点用,可以每年看下行业整体的增速,同时对比下中成药和化学制剂的增速变化。只是太极给出的数据依然不靠谱,2015年年报公布的化学制药2014年增长率是27.38%,到2016年年报的表里就变成了12.39%,不知道是什么情况。我自己也没找到这个数据的出处。
(参见2015年年报)
(参见2016年年报)
(2)看好医药商业的,可以重点关注下前十大。
(3)双跨类别药:
既是非处方药,又是处方药。即指根据用法用量和用药人群不同,该药既可以由医生开处方,也可以自行到药店购买。
之前在药店买到过消炎类的处方药,还以为我家这边的药店是在违规销售呢,原来还有这么神奇的类别!
番外扣题:
在凭借有限的学习力和思考力扑腾了半天之后,终于把话题越扯越远,以至于忘记了回答文章开头自己提出的问题:太极集团营收稳步增长,却20年来始终在盈利线边缘挣扎,长年无红利可分,这里是否隐藏着一个关乎道德的谜题?太极集团究竟是A股上市企业中鲜有的奇葩,还是这样的企业比比皆是,只不过是我这只菜鸟少见多怪?
据石头哥说,这样的企业并不少见,纯属我这只菜鸟少见多怪。同属这一类的企业可能原因各不相同,有的确实经营不善,有的业务模式本身就是高负债,还有的归因于企业和企业家特有的风格和目标。鉴于石头哥强烈反对我研究太极集团,我明显感觉到这个答复比较混!
反正吧,不管是什么原因,不管企业表面上是不是在飞速发展,我们(吃瓜群众)能把握的还是每年,每个季度黑纸白字公布的财务数据。企业再大,企业家再成功,如果常年在上市企业中体现业绩不佳,不予分红,至少可以得到一点结论:这是一家既不尊重也不关心中小股东利益的企业。
只传播普通人会做的价值投资!
赞 | 评论 2018-03-22 10:30 来自网站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