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行看医药(二):不触及灵魂的挑选
都不是 / 2019-03-03 09:15 发布
第一篇我们主要是摆正了自己态度,找准自己“一个外行”的定位,这一次接上文我们要初步对大医药行业进行筛选。
因为我们除了亲身接触到的极少数诊疗机会之外基本不会对这个行业有极其深入的了解,因此我们对医药行业的挑选注定是不可能触及灵魂的。没关系,这样更好,我们尽量抛掉主观感受,就按照我们对企业评估的理解让数据帮我们进行初选。当然,我开始作这工作时医药公司的股价还看得过去,现在则另当别论了,短短一周多时间里医药行业生生从旱地上拔起一根葱,所以我们也就不急了,把思路捋清楚了总该会有机会吧。
1、公司2017年净资产收益率要大于15%,达到优秀级别。
医药行业的公司本来面临的行业风险和政策风险就高于其他行业,如果不能利用有限投入获得较高收益,那么这家公司很可能竞争力很弱,效率低下,很可能会被边缘化,那也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趣。
2、公司资产负债率要低于40%。其实低于50%也不是不行,出于审慎角度,还是稍微压缩一下。因为增加负债也可能提高净资产收益率,所以负债率是一定要同时考虑的,避免走进误区。医药行业公司的研发是需要绝对的高投入的,其负债率的重要性还在于评估抗风险能力而不只是其扩张程度。不过也是我自己的偏好而已,其实很多流通领域的医药公司负债率还是不低的。比如上海医药的资产负债率基本没有低于50%过,现在越来越多则是开始乱收购的节奏,它的运营效率是不可能高的。当然,这类企业也不是我的菜,我也不认为分销规模是什么护城河。
3、销售净利率大于15%。虽然我们还没有触及医药行业公司都是怎样赚钱的核心,但是起码我们要有常识,在这个高投入的行业,如果产品不能高获利,就代表它的产品可替代性极高,几乎毫无竞争力和定价权。不要小瞧这个数值,我大A股市场80%的公司都是达不到这个指标的。
4、2018年3季报营业收入大于10亿,且同比增速大于10%。无论是大单品也好,多头并进也好,在A股市场已经有几百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情况下,营收低于10亿意味着你根本拿不出钱来搞研发去和别人竞争,或者体量太小被淘汰的风险极大。增速为什么不是20%或者更多呢?医药行业的产品如雨后春笋,很多不同于其它行业的模式、研发、推广和收入确认阶段,我想,作为初选不能太粗暴,只要有增长,再配合其他条件,既不会增加企业经营失败的风险也不会增.们投资的风险。至于其它方面则还需要更多递进式的思考。
5、净利润:2017年净利润大于1亿,2018年中报、3季报增长均大于0。
1个亿,那是上市公司的最小目标,也是我能接受的最小值。低于此,无论是对于公司经营还是投资的风险都是巨大的,小小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变成灭顶之灾。比如方盛制药这类公司,营收小,利润低,缺少拳头产品,几乎不可能出现飞跃式的发展。至于说为什么对利润增长的要求这么低,那还是因为医药行业自身需要持续研发高投入的特殊性和面临政策环境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在每一个阶段都要求企业持续取得高利润增长,那不是还在成长中的中国医药行业能够完成的任务。
6、研发费用2017年不低于1亿。这也是一个硬性的要求,实在是往少了说的,实际上只一款重量级新药或者器械的研发过程可能就要消耗上亿资金。为什么不是一个比例呢?一方面是不想被过于弱小的公司误入干扰,另一方面也不想过早伤及无辜。
我认为医药行业的大量研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极个别情况外,没有研发的医药类公司都不可能走得太远,因为这个行业里的产品总是在迭代,而且纵横交错,靠销售费用猛冲当然也可能把短期业绩拉起来,但是一旦被别人踏烂了门槛就会进退失据。
比如乐普医疗的硫酸氢氯吡格雷一经推出就打乱了信立泰同类产品的阵脚,这在医药行业是没办法的事,好饭碗总有人惦记。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重量级产品研发梯队式跟上,几年就会把固守的红利吃光。这一点结论实际上不仅在医药行业适用,其它行业更是如此,华为就是厚积薄发的典型,科技能力源源不断的输出,然后将收益再投入,绝对的良性循环。在医药行业如果有可能也要找到这样的公司,而不是只看短期效应。
经过这样一次不触及灵魂的挑选,真正被圈进来的只剩下23家公司。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我所选的数据指标很多都与通常分析其它行业公司的不大一样,实际上我是想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式,对于医药这个特殊行业尽量找到我心目中具有竞争力和持续发展潜力的公司。
这些指标的挑选是精心的,互相联系与制约的,希望它们不仅能够反映出企业的发展潜力也能投射出管理层对于企业发展的思路。大笔投入研发很可能短期报表不会好看;依靠高负债来推动企业扩张,不仅会带来经营风险,可能也是管理层能力小于野心的表现;互相牵扯的基础指标可能代表企业获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诸如此类。
当然,任何人都可以对这些指标进行增减、伸缩等操作,关键是能不能客观的按照自己对医药行业的整体理解来初步圈出那些健康有特点的公司,而不是基于对某些企业的固有印象或者感性因素来先入为主。对于我自己而言在进行这一步分析时,我尽量去还原自己对于医药这个行业的特殊性的整体认识,而不考虑最后筛选出来的是否有自己早已心仪的公司。
这一篇的初步筛选主要目的并不是去找投资的时机和哪些公司被低估这类问题的答案,而是想把那些具有持续潜在竞争力的公司圈进来,看看哪些企业可能发展得更好。这个思路不一定是完全对的,因为它没有一项是基于市场的,也就是说根本没有考虑估值和价格这些投资因素,而是纯粹从企业发展角度出发。不谈业务只看数据,这可能就是一个外行的思路。
下一篇我们要进行进一步筛选和比较,这可能就要有些个性化的东西了。